儀器儀表(英文:instrumentation) 儀器儀表是用以檢出、測量、觀察、計算各種物理量、物質成分、物性參數等的器具或設備。真空檢漏儀、壓力表、測長儀、顯微鏡、乘法器等均屬于儀器儀表。
儀器儀表是人們對客觀世界的各種信息進行測量、采集、分析與控制的手段和設備,是人類了解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礎工具,也是信息產業的源頭和組成部分。發達國家儀器儀表行業發展歷史較長,技術上發展至今已經較為成熟。 我國儀器儀表工業起步較晚,整體技術水平和產品質量與國外先進水平存在較大差距,核心技術主要從國外引進。
隨著我國傳統產業持續轉型升級、新興產業加快發展、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改善,重大工程、工業裝備、智能制造、生命醫藥、新能源、海洋工程、核電、 科技研究、環境治理、檢驗檢疫等領域對儀器儀表的需求將進一步擴大,我國儀器儀表行業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。
近些年來,國家陸續出臺《中國制造 2025》、《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 2035 年遠景目標綱要》等戰略部署,為我國儀器儀表行業未來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機遇。
隨著產業升級,行業內技術水平的提高,國產儀器儀表越來越得到市場的認可。2021 年 12 月 24 日簽發的《中華人 民共和國主席令(第 103 號)》中提到:
(1)統籌購置大型科學儀器、設備, 并開展對以財政性資金為主購置的大型科學儀器、設備的聯合評議工作;
(2) 引導、促進企業進行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。《儀器儀表行業“十四五”規劃建議》提出要全行業深刻理會建設制造強國、質量強國、網絡強國、數字中國,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、產業鏈現代化,提高經濟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的深遠內涵;準確把握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,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的現實要求。
2022 年 3 月 24 日,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公布 2022 年部門預算,其中 國家重大科研儀器研制項目預算 90,414 萬元,將支持面向科學前沿和國家需求, 以科學目標為導向,加強頂層設計、明確重點發展方向,鼓勵和培育具有原創 性思想的探索性科研儀器研制,著力支持原創性重大科研儀器設備研制,為科 學研究提供更新穎的手段和工具,以全面提升我國的原始創新能力。
2022 年 9 月,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企業是創新主體,要實施支持企業創新的階段性減稅政策,重點涉及碳達峰碳中和相關領域、生物產業全鏈條技術產 品創新和制造生產、高端科研儀器研發和制造、教育領域技術裝備更新改造, 總體規模為 1.7 萬億,并新增貸款和實施階段性鼓勵政策。
2022 年 9 月 28 日,中國人民銀行宣布設立設備更新改造專項再貸款,額度 2000 億元以上,支持金融機構以不高于 3.2%的利率向重點領域的設備更新改造 提供貸款。教育領域,重點支持教學、科研、實驗、實訓等重大設備購置;衛生健康領域,重點支持符合區域衛生規劃要求的各類醫療衛生機構、開展診療、 臨床檢驗、重癥、康復、科研轉化等涉及的設備更新改造,重點支持符合區域 衛生規劃要求的疾病預防控制機構開展科研等涉及的設備更新改造。
9 月 29 日, 財政部、發改委、人民銀行、審計署、銀保監會五部門聯合發布《關于加快部 分領域設備更新改造貸款財政貼息工作的通知》。各類減稅、貼息、貸款政策將顯著增加各行業對科學儀器設備的需求,在供給和需求兩端推動行業發展。
根據 SDI 測算,2020 年中國分析儀器市場規模可達 74.53 億美元(折合人 民幣近 500 億元),占全球分析儀器市場的 12%。
考慮到我國生命科學、食品安全等領域正處成長期,未來有望帶動相應科學儀器的需求快速增長,據廣發 證券發展研究中心測算,預計 2020-2025 年國內分析儀器市場需求復合增速可 近 9%,2025 年可達 768 億元,廣闊市場空間下亦有希望孕育國際龍頭。
未來儀器行業發展趨勢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: 技術集成化,隨著傳感技術、數字技術、互聯網技術和現場總線技術的快速發展,采用新材料、新機理、新技術的測量測試儀器實現了高靈敏度、高適應性、高可靠性,并向嵌入式、微型化、模塊化、智能化、集成化、網絡化方向發展。
微電子技術、微機械技術、納米技術、信息技術等綜合應用于生產中, 儀器體積將變得更??;受惠于上述技術的運用,集成多樣的功能模塊,儀器功 能將更加齊全。競爭差異化,企業形態呈集團化壟斷和精細化分工的有機結合,一方面大 公司通過兼并重組,逐步形成壟斷地位,既占據高端市場又加速向中低端市場擴張,掌控技術標準和專利,引領產業發展方向;另一方面小企業則向“小、 精、專、強”的方向發展,通過在細分市場上的突出優勢及跨國的合作銷售渠 道,將產品和服務推向國際市場。
資源集中化,客戶資源和市場資源向行業頭部企業集中的趨勢益發明顯, 國際壟斷巨頭、本土大型國有企業、企業集團和細分行業龍頭企業將是各種資 源集中的主要受益者。 從上述行業發展趨勢來看,未來一段時間內,國際公司產品在技術、品牌、 客戶資源方面仍具有優勢,本土企業在國家政策和資源支持下有望快速實現技術國產化,打破國外壟斷,逐步形成與國外先進產品同臺競爭的能力。